信息数据共享、创新能力共享、服务能力共享……近年来,厦门市大力建设“海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23个平台纳入平台共享系统。截至今年6月,平台服务科研项目1300余项,提供科研服务超10万次,覆盖海洋生物医药与生物制品、海洋装备、海洋环境海洋信息服务等多个海洋领域,加速填补涉海科技成果转化“间隙”,加快形成海洋新质生产力。
提升科技平台基础资源开放服务能力
成立于2013年的72886必赢欢迎光临海洋监测与信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MMIS中心),是72886必赢欢迎光临和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共建的科技创新及服务平台。
MMIS中心致力于立体智能化监测、精细化模型和大数据模型等创新技术研发,可为陆海统筹、海洋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海洋碳汇、海洋经济等领域提供丰富的信息服务。
MMIS中心负责人、72886必赢欢迎光临教授陈能汪介绍了中心“海洋云”信息服务平台的海量数据和强大的信息服务能力——它具有“数据汇聚”和多种“智能制图”功能,可对实时汇入的数据进行自动化质控、智能筛选和制图分析,即使是普通用户也可快速制作出包含业务功能的专题地图和信息简报。
据平台主管黄水英介绍,“海洋云”信息服务平台自2020年上线以来,提供了120多批次的数据共享服务,有效提升平台的公共服务能力。已上线运行的“生态环境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海岸带与海洋时空大数据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科研基础数据共享服务。
MMIS中心研发团队接下来将推动建立跨部门协同的多源数据实时共享应用新机制,为涉海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公众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和有力的科技支撑。
打通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这段路程被称为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也被认为是大量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让科创企业折戟的“死亡之谷”。
在厦门,有这样一家共享中试平台可提供多层次、全过程的陪同服务:由科研团队提供实验室技术成果(60%成熟度即可),平台提供中试技术服务。同时在中试平台培训生产线操作人员,最终实现生产线的常态化运行。在此过程中,委托方只需派遣1~3名人员到现场协助即可。
“开展中试研究需要一系列配套条件,一般的科研团队往往会面临缺乏中试设备、缺乏中试团队、缺乏中试经验和缺乏中试经费等困境。”海洋生物产业化中试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负责人、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教授级高工洪专介绍说,为破解这种产业生态困境,由其率领的平台团队构建起一套从预研发阶段到技术研发、中试放大、产业化的全过程陪同服务模式。
通过提供开放式的中试技术研发服务,代替原创团队完成中试过程,该平台已帮助一批涉海高校实现实验室成果转化,显著提高海洋生物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成功率。截至2024年6月,平台累计为120余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提供1400余项免费技术服务(免费),签订各类技术服务合同120项(收费),服务范围已延伸到辽宁、浙江、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外,为海洋生物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平台建设 助力构建“蓝色产业生态圈”
8月底,来自厦门市计量检定测试院(以下简称“厦门市计量院”)、福建省海洋高端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的郑伟峰博士等人来到福州马尾造船厂,推介数字试箱技术。
数字试箱技术采用激光扫描,构建数字模型,相比传统箱模试箱,不仅避免了塔吊操作上的不便,还可以将每艘船的作业时间由一个月缩减至5天,大大提高测量效率,并大幅降低企业成本支出。
福建省海洋高端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由厦门市计量院筹建,在厦门海洋工程装备检测平台基础上发展而来,于今年8月通过验收,是福建省首家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中心购置了产业专用高、精、尖仪器设备64台(套),建成几何量精密测量、零部件与材料无损检测、数字扫描与仿真设计等8个专业实验室,有效弥补福建省内产业计量测试能力的不足。
“中心是厦门结合区位产业优势建立的产业计量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旨在进一步提升海洋装备计量测试服务能力和水平,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厦门市计量院院长蒋淑恋介绍。目前,中心不仅服务福建省内产业发展,同时助力全国测量技术提升。
下一步,厦门市计量院将以需求为导向加强平台建设,发挥“磁吸”效应,吸引产业上中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助力厦门市乃至福建省构建“蓝色产业生态圈”,促进海洋高端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原载于10月23日新华社,原文链接为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247180?d=134da7f&channel=weixin&time=1729854979918